花蓮市公所辦理「藝 Fun 762 mm─花蓮港街游」我家旁邊有個港系列活動,最終場港街走讀,邀請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所研究生林俊明,帶著大家走訪探索花蓮市舊鐵道及周邊古蹟。花蓮市長魏嘉賢也到場與參加的朋友們互動,期盼透過活動,讓花蓮人熟悉並了解花蓮的歷史。
這場走讀路線,是從舊鐵道人行步道開始,一路前往博愛街老街屋、花蓮第二信用合作社,到最後的終點是鐵道文化園區。一行人跟著林俊明老師,重回歷史場域,探索花蓮市舊鐵道及周邊古蹟。
駐足在慈善寺前,林俊明說,自由街以前是紅毛溪,以前很多外國人來撿砂金,慈善寺創立於民國2年,在日治時期為日人所有的「西本願寺」,當時的住持為日僧武田善俊,台灣光復後日僧返國,民國35年由台灣省日產處理委員會主任委員,也就是當時的花蓮縣長張文成,移交花蓮縣政府接收,點交給開山住持妙賢上人,週末假日信眾聚集誦經、聞法。而慈善寺大殿側面的三棟建築剛好反映了花蓮建築型態的變化,從說時依舊民宿的日式木造建築、到賴錦德醫師住宅以及日照建築。
一行人往節約節的方向前進,有間瑪莉電髮院,外觀是馬賽克磁磚,是風車造型,約建於1970年。林俊明說,以前熱鬧的時候一天可以有十幾對新人來電髮院弄頭髮,之後會去豪華照相館攝影棚拍照。
穿越舊鐵道行人徒步區,林老師指著現在的摩曼頓運動用品店說,這裡之前是天山戲院,後來改建為三商百貨。天山戲院在歷經兩次火災,一次在民國 43 年,一次在民國 60 幾年,後輾轉易主,當年瓊瑤系列的電影在此播放,場場爆滿。而它的對面是筑紫館,又別名為「筑紫座」,是日治時代花蓮縣的第一家戲院,1911年興建,在民國27年因為一場大火而消失。
走進一心街裡,有間中華大旅社是二層樓建築,還保有古風,是洗石子的立面,從斑駁招牌還能感受出來過去的繁盛。也在花蓮二信總社前停留讓大家聽聽這裡的歷史,以前叫做花蓮港信用組合成立於1916年,外觀很有趣,像是疊硬幣用的錢柱、或是蠟燭台。民眾也在此各自發揮想像力。
終點是花蓮鐵道文化園區,日治時期的黑金通就是現今花蓮市中山路,靠近舊花蓮火車站、今東大門夜市一帶。日治時期的黑金通處在交通運輸點上,因此在當時是非常繁榮且重要的商業中心。民國69年北迴鐵路通車後,隨著火車站的遷移,黑金通週遭已不復見當時繁華的景象。
林俊明說,「黑金通」名稱的由來有許多說法,一是因為其作為花蓮市區最主要的幹道,很早便鋪設柏油路面,看上去為「黑金色」;也有另一說法指出,此區夜生活豐富,賺的是入夜後的黃金;還有一說法是因為此路段有鐵軌經過。現今的鐵道文化園區一館,是在1932年改建完成的鐵道部出張所,而隔壁是花蓮當時最豪華的旅館常盤館,也就是現今金龍大旅社。
花蓮市舊鐵道是昔日花東鐵路穿過花蓮市區至海邊火車總站的一段鐵道。1980 年北迴鐵路通車後,不再擔任交通重心,舊鐵道的機能也因此轉移。花蓮舊鐵道屬於762mm窄軌鐵道,記載著古老的一段歲月故事,而沿著鐵道兩側分佈的鐵路相關設施、遺址,也串起一條歷史廊帶。
|